深圳国旅旅行社
首页 > 国内游 > 河南陕西 > 河南

洛阳博物馆

发布:2014-03-29 浏览量:1181

洛阳博物馆新馆建成于2009年3月,位于隋唐城遗址公园北侧,与中原明珠电视塔、新区政府大楼等城市地标性建筑遥相呼应,总占地约300亩,投资3.5亿元,建筑面积4点2万平米。整个建筑由主楼和附楼两部分组成,长230米、宽140米。展馆设计突出人性化,专门设计了公众互动区、公众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研究等。其功能设施包括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常设展品约1.5万件,内部设计有完善的公众互动区和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研究及修复区等。2011年4月1日,洛阳博物馆新馆开馆并对外试开放。

双面人铜器座----西周

洛阳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原馆址设在关林庙,上世纪70年代迁至市内,现有馆藏文物近40万件,可供陈列展览文物约3.5万件。洛阳博物馆新馆于2007年底开工建设,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新馆建筑由主楼和附楼组成,于2009年2月建成,同年4月和10月先后成功举办了2009年世界邮展和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两个国际性大型展览,赢得了中国内地外来宾的广泛赞誉。洛阳博物馆新馆陈展工作从2010年11月开始实施,陈展面积由过去的3140平方米增加到1.7万平方米,分1个基本陈列和6个专题陈列,同时安排临时展览和机动展览,共展出文物1.1万余件。

兽面纹铜方鼎

基本陈列陈展主题为《河洛文明》,通过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5大篇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河洛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轨迹,展出文物2000多件;专题展览分为《洛阳珍宝馆》《汉唐陶俑馆》《唐三彩馆》《宫廷文物馆》《古代石刻馆》和《书画馆》6大专题。主楼一层、二层还设有壁画展临时展览和多种类型的机动展览。

2011年4月1日,洛阳博物馆新馆开馆并对外试开放。新馆位于洛阳市新区,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建筑外形如大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体现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新馆展出文物1.1万余件(套),陈展面积2.9万平方米。

洛阳博物馆内部文物

设计理念

为全面展示洛阳13朝古都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该设计方案在设计理念上突出了五个方面:

一,都城文化。洛阳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国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历史文化名城。设计方案将屋顶按功能划分为13个部分,象征在洛阳建都的13个朝代。同时,连绵起伏的屋顶形象,也再现了洛阳历史上作为都城的恢宏气象。

二,遗址文化。由于历史上战争及人为破坏,洛阳大量的文化古迹都沉寂于地下,通过后来的考古发掘展露于地,遗址文化是洛阳的重要特征。方案通过在建筑墙身及屋顶设置不规则的采光孔来暗示这一主题。

洛阳博物馆石刻文物

三,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的代表,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方案通过对屋顶的拓扑组合,变化抽象地表现了河图洛书的意象,并在博物馆南面设计了以“河图洛书”为主题的绿化广场。

四,园林文化。除了城市的辉煌成就外,洛阳园林也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奇葩。新馆设计在空间布局上充分吸收了园林布局手法,结合展览流向设置了不同位置、大小、特色的内庭园和采光天井,使游人在参观中始终保持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五,地理形胜。附楼的形体处理采用地景手法,解决了主体与陪衬的形体关系,形象地再现了洛阳城市选址背负邙山、南望伊阙的地理特征。

洛阳博物馆文物

洛阳博物馆新馆的展示功能主要分基本陈展、专题展和临时展览三部分,位于一楼的基本陈展厅名为“河洛文明”,展厅将通过文物、图片、文字、声光电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让您充分领略洛阳十三朝历史的辉煌。

河洛文明展

河洛文明展的展示面积将近4000平方米,展出文物2000多件。这里更多是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从而全面了解古都洛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情况。为让大家对整个参观有清晰的脉络认识,十三个朝代又分为史前和夏商周,汉魏,隋唐和五代、宋三个大的篇章。因此,第yi展厅的史前和夏商周部分无疑是整个基本陈展的“前沿阵地”,这一部分展出的文物有800多件,展示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

洛阳博物馆文物石刻

许多参观者或许会觉得,史前部分所展示的内容多为石器、化石,不具可观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这里你就真的看不到精美的文物了。比如旧石器时代的象牙化石、鸵鸟蛋化石,都是珍品中的珍品;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骨针、骨匕、陶背壶、陶灶等,这些都可以说明,在数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洛阳的土地上已经有了“刀耕火种”,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而夏商周部分则向大家展示了三代时期青铜文化的灿烂,这些泛着金属光芒的青铜器,向大家讲述着中华文明起源的辉煌。

第二展厅的汉魏部分,主要从建筑、丧葬制度演变、升仙思想的兴起、文化、宗教、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等等方面展示了洛阳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

洛阳博物馆一景

五千年历史长河,洛阳城最繁华、最辉煌的时期莫过于隋唐。在河洛文明展里,您将看到的最“繁华”展区要数隋唐展区。

走进这里,800多件精美的文物将“荟萃”在模拟的隋唐洛阳城里,给您梦回千年之感。隋唐展区重点展示的内容为隋唐洛阳城、 隋炀帝与大运河、武则天与神都、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唐三彩、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和科技文化思想等。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洛阳城的特点是辉煌、庄重、大度、对称。因此,在隋唐展区,规则的中轴对称形式令其看上去非常大气,在色彩上将采用红色为该展区的主色调,以突出东方文化的视觉效果。在这里,设计人员还将采用地域特征鲜明的内城、外城概念来布局,同时辅以微斜的立柱造型,给人的感觉宛如城墙;巨大的实木梁构架则营造出城楼式的恢宏大气。

基本陈展更多是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情况。也许走进这里,你会认为文物不够精美,可即便是一小块砖瓦,一个小的建筑构件,便是一个都城遗址存在的明证。

洛阳博物馆主体建筑

宫廷文物展

洛阳文物种类众多,但大规模的宫廷文物并不多见。在这次博物馆新馆的布展中,2000多件清代故宫宫廷文物作为一个专题展厅与您见面。

进入这个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将会是一张大幅的慈宁宫平面图和相关文字介绍,我们可以借此清晰地了解慈宁宫的结构布局,为整个参观“储存”背景知识。

披袈裟宝瓶观音

洛阳博物馆所藏清代宫廷文物系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给洛阳的。这批珍宝原藏于故宫慈宁宫大佛堂,多为清代全国各地进贡之品,时间上迄康熙,下至民国,每一件都非常珍贵。

参观的第二站是礼佛大堂,在这里我们将看到通过展品“模拟”出来的皇宫皇太后及太后礼佛的场景。在这一部分,最值得关注的应当是中心展区的一尊清代夹贮干漆三世佛。

接下来,看到的是一批藏传佛教的造像、佛塔等。据介绍,清宫佛教造像选材多样,包括金、银、铜、玉、木、瓷等,其中藏式佛像是汉藏艺术融合的典范之作。

宫廷家具及家居装饰也是该展区的一大亮点。清代宫廷家具的木工工艺与雕花、錾花、镶嵌等工艺相结合,形成清代宫廷家具的创新风格和主要特征。

这一部分我们看到场景是:以龙床为中心,以嵌螺钿长几、黄花梨大柜、镶螺钿雕花龙椅、大理石圆桌、20余把雕花椅、各类花几、方几、圆几、黄羊木雕挂屏以及慈禧御笔“大圆宝镜”匾等组成一个较大但较为松散的太皇太后及太后们礼佛的休息场景。

展出的这一部分清代宫廷文物,数量多、规格高,一定会让大家完整、清晰地了解到清代皇帝皇后们的佛事活动和日常生活。

洛阳博物馆夜景

石刻馆

如果您曾到洛阳博物馆老馆参观过,一定对展厅正门口那尊东汉石辟邪印象深刻。在洛阳博物馆新馆的石刻馆[3]里,类似东汉石辟邪这样精美的“庞然大物”还有很多,这些是文物部门从市民俗博物馆、市文物工作队、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等全市其他文博单位中精选的一批石刻艺术精品,大约70件(套)。

在展厅醒目位置摆放的东汉石辟邪,被誉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谓汉魏六朝石刻中的精品,中国内地罕见。它高约190厘米、长约297厘米、宽90厘米,重约在8吨以上,是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成,雕刻技法极其精湛,融圆雕、平雕、线刻于一体;造型伟岸,阳刚大气。

整个展厅分为“宗教石刻”和“碑碣墓志”两部分。“宗教石刻”是指石窟寺,寺庙及民间供养的具有宗教色彩的造像与装饰纹样符号,以佛教造像居多,洛阳的佛教石刻造像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具有印度犍陀罗艺术和中国艺术相融合的风格。在这里您还会看到北魏石虎、东汉石羊、唐代观音造像、唐代石蟾蜍等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唐代石蟾蜍极具观赏价值,自古以来蟾蜍就被人们视作避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吉祥的神物,同时还可作唐代上阳宫宫殿建筑或苑囿的排水设置。而“碑碣墓志”中则展出碑碣、石经和墓志铭。展品有熹平石经残块、北魏孝文帝之季女元瑛墓志、北魏文昭皇后山陵志等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碑碣墓志。在这些展品中,单是一块手掌大小的熹平石经残块,就足以证明中国最早的石刻教科书出在洛阳,立于洛阳太学。

据介绍,洛阳作为一个文物大市,历代石刻遗存数量众多,种类较全,时代跨越汉唐直到明清。在这里,您既可看到体量硕大、技法熟稔的单体石雕,也可鉴赏篆、隶、草、行、楷、魏碑诸种书体,从中领略蔡邕、欧阳修和司马光等大家风范,感悟石刻艺术的神奇魅力。

书画珍品馆

在新博物馆的布展过程中,84件珍品书画被重新修复、装裱,用一个展厅专门展出,像王铎、吴昌硕、任伯年、康有为这些书画名家的真迹,参观者可以在这里尽情饱览。

展厅内的所有作品将按照明、清和近现代的时间顺序被分为三部分,而每一部分又分为书画和绘画两种。其中明代的绘画藏品值得期待的是张宏的《山水图轴》,张宏为江苏苏州人,擅画山水,笔法俊雅沉厚,墨气苍润灵动,层峦叠嶂,丘壑深邃,亦擅写意人物。而清代的书法作品中,王铎《诗稿册页》、《行书轴》最为罕见,尤其是他的诗稿,或许是随手为之,用笔雄健,字迹洒脱,更能反映出书法家的真性情。而书画中吴昌硕《枇杷图》、《葫芦图》、《秋菊图》等,笔墨酣畅淋漓,极富情趣,诗书画印样样精绝,尤其是他临的石鼓文,融合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及篆刻用笔,线条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

同样,在近现代书画藏品中,也有大量值得关注的地方。比如于佑任的《五言联》、 《七言联》,郭沫若的《五言对联》以及齐白石的《田家风味图轴》以及马晋的《四骏图》,都是众多书画爱者研磨、学习的首xuan。虽然这里只有84件作品,但它们个个是真品,是精品,出自名家之手,相信看过这些书画作品后,您会感叹不虚此行。

注意事项
1、到博物馆着装要整洁
到博物馆参观前,应做好着装的准备。应该选择相对正式的服装,最好是着西装、打领带、穿皮鞋。
2、博物馆里不要大声喧哗
博物馆同图书馆一样,是一个讲究安静的场所,参观者在馆内应该始终保持安静,尽量不高谈阔论, 更不能大声喧哗。有些人在参观时看到一些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常常会兴奋地招呼同伴来看,高声叫喊同伴的名字;有的旅游团在馆内集合时,导游也会大声寻 找团员,这些做法都会导致馆内秩序混乱,影响了他人参观的情绪,分散了他人的注意力。
3、展品不能乱摸
博物馆里展出 的艺术品都是十分珍贵的,有的展品甚至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价值。很多博物馆都有“不要触摸展品”的规定,对于那些价值极高的文物,博物馆也采取了设玻璃罩、隔 离线等的保护措施。但不是每一件展品都有防护措施,如果参观者不遵守基本的规定,博物馆“防不胜防”。
在参观时,观众应注意查看展品旁的说明,这样做既可以了解展品的基本情况,也会对其价值作出判断。有些展品的说明文字中会有明显的“禁止触摸”的标志,参观者应留心查看。
温馨提示
以上图文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不可作为您出行的依据!酒店、景点、门票价格等实际情况可能已有所变更!
推荐景点
相关线路

免费通话 免费咨询 旅游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