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裴李岗遗址
从考古挖掘的出土文明来看,当地人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他们会在田里种植小米,又会在家里养猪。而当地文明亦是现时中国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也有发现。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 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是新石器时期中国黄河流域一带的一个中原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根据考古学家对于在1977年首次挖掘的文明的鉴证,当地文化平均开始于公元前5千年,最早的甚至远至公元前8千年。
发现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步文化。20世纪50年代后,在新郑县新村乡的裴李岗村一带,陆续出土一些石斧、石铲和石磨盘等。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新郑县的裴李岗、唐户和沙窝李遗址进行发掘,其中对裴李岗和沙窝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3550多平方米,清理墓葬146座、灰坑44个、陶窑1座,获磨制石器212件、陶器299件。其他还有房基、窖穴、骨器和动植物残存等。考古学家将此种文化命名为裴李岗文化,其年代约在8000年前左右。从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文物内涵分析,考古学家认为中国的农业革命最早在这里发生,裴李岗居民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处于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业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它与同时期的河北武安县的磁山文化和陕西华阴县的老官台文化相比,处于领先地位。
命名
1977年4月,第yi次在裴李岗遗址发掘的8座墓葬和出土的石器、陶器等器物与 仰韶文化时期的葬式、葬俗和出土的石器、陶器等进行对比,发现其特征不同,考古工作者初步认为裴李岗遗物为新的古文化遗存。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师陈旭在《郑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四期发表题为《仰韶文化渊源探索》文章,认为裴李岗与磁山遗存的文化面貌和特征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认为 裴李岗与磁山是同一种文化中的两个不同类型,建议暂时统称为裴李岗文化,分别为裴李岗类型和磁山类型。他提出这一观点之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严文明则在1979年《考古》第yi期上发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新发现》文章,也认为“裴李岗的器物特征与磁山大同小异”,“应划为一个考古文化,建议称为磁山文化”。
发展
大约一万年前,中华民族在整体上还处于蛮荒历史阶段的时期,在亚洲大陆东方的嵩山东部,以河南新郑为中心的地区,已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主要标志是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因它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其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北至太行山,南至大别山,东至豫东,西至豫西。在木栅栏里和洞穴中饲养猪、狗、牛、羊、鹿、鸡、等。用鱼镖、骨簇从事渔猎生产。男人们耕田、打猎、捕鱼;女人们加工粮食、饲养畜禽,除了生产之外,他们还有简单的文化生活,在龟甲、骨器和石器上契刻符号式的原始文字,用以记事,将烧制的陶器工艺品摆放在案头观赏。
研究
裴李岗文化,无论是它的生产力还是文化艺术,在中国远古这块大地上,与同时期河北的磁山文化、陕西的大地湾文化相比,无不处于领先地位。考古资料表明,中原的裴李岗文化约在一万年左右,是新石器早期最先进的一种文化。苏先生提出的“上万年的文明起步”应该是指裴李岗一类的文化了。
石磨盘之谜
裴李岗文化是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文化,它的发现给中国的远古文明涂抹上一层神奇莫测的独特风采,使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及探索者们为之着迷。显然,在人类文明初露曙光之际,裴李岗人已经具有非凡的能力,他们利用自己笨拙的双手和从猿向人类过渡时期极为有限的智慧,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建立起古老的氏族村落,并将他们所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作为一份珍贵的厚礼馈赠给万世子孙。这里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幽秘禁地,浓绿色的麦苗,随风起伏,偶尔破云而出的阳光洒照在麦田里,闪烁着一片绿色的光芒,映衬着我们脚下褐色的土壤,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庄严神秘的氛围。虽然这里经过数千年的风雨荡涤,早期文明的遗迹已经淹没地下,但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改变永恒的历史,改变裴李岗人的存在。它也不会永远消失于茫茫的历史黑洞中,它会不失时机地向人类昭示自己的存在。它在永不停止地吟唱着它那个时代的精神,而它所蕴涵的深邃思想却是现代人所无法理解的,它注定要等到有人能掌握破解密码的钥匙后,才能重现它真实的面目。
2、女士应带上遮阳伞,防晒霜,润肤露,晕车的客人建议带上晕车药,胃病、高血压等常发病的客人带齐常服用的药品。全程不含餐,建议可带一些自己平时喜欢吃的零食。
3、女士不要穿高跟鞋,穿宽松便捷的衣裤,带上防晒霜,遮阳伞。